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药师文化 >

药师法三问

来源: 上海洪福寺 时间:2019-12-05



“药师法是圆融世出世间之法;是释迦、药师、大日,非一非二,本师本尊一具之法。是般若空、般若不空双显之法;是法性、法相双融之法;是曼殊室利、执金刚对扬之法;是了生脱死,即在生活中了生死,以药物为第一性、性空为第二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,不离实际,不尚空谈,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也。”

———大阿阇梨吴信如


为能使在家居士、佛弟子们理解吴老推崇的药师佛法,下面将以问答的形式,从佛法中找对照,从经本中找依据来介绍药师法最基本的妙义。


一问:“何为药师法?”


在梵音、在印度古语里“药师”是“鞞杀社寠噜”,即我们日常所诵“消灾延寿药师佛”。


药师佛信仰古已盛行,在寺庙中供养的三佛:阿弥陀如来佛、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是一个像,阿弥陀佛持摩尼宝珠居左,药师佛拿药壶居右,释迦佛居于正中为主佛,把济生度死之大事,付与东方之药师佛和西方之阿弥陀佛。


药师佛的世界是净琉璃的世界,琉璃是纯洁的,在净琉璃世界是完全平等的,到处都一样,没有差别,也就没有层次。在东方传统文化里,“东方”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方向,东方主生,所以药师佛又叫发生金刚;存在的东西是平等的、快乐的、发生的,没有平等不称为乐,所以药师佛又有一个密号叫平等金刚。


有佛就有法,有法就有经,佛以法成道,法以经传世。《药师经》是药师法的说明;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;药师定的本质是人体的色法、息法、心法息是色、心的交融点,心是息、色的生化机,色是心、息的依止处,通俗来说饮食主要属色法,呼吸属于息法,睡眠属心法。总体而言,药师定的功法在息,药师定的本体在色,药师定的妙用在心。


从东晋《药师经》翻成汉文传入中国后,《药师经》有五个译本,以义净三藏法师翻译的《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》最为完整,“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”是此经的经题。“经”是一切佛经的总名,是能诠教法。“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”是本经的别名,是所诠表的理行果法。所诠法中,本愿功德,约因地行愿说;药师琉璃光如来,约果德说。果德中如来是一切佛的通称;药师琉璃光,是本经东方佛土教主的别名。经题一般以人、法、喻立名,佛菩萨名号归于“人”一类,佛所说法归于“法”一类;以净妙宝贵的东西喻经的好处归于“喻”一类。此经题中药师七佛是“人”,本愿功德是“法”,琉璃光是“喻”。“药师”喻佛的大慈悲,“琉璃光”显佛的大智慧。“七佛”指七尊药师:善名称吉祥王如来、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、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、无忧最胜吉祥如来、法海雷音如来、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、药师琉璃光如来。“七”是一个生数,是一个周期数,因为事物在整个生的过程当中的一个极量就是七。药师经讲药师世界,用的天地生成之数:


一三五七九 (天数)

二四六八十 (地数)

一二三四五 (生数)

六七八九十 (成数)


经文大意是讲芸芸众生如何生活、如何来体现我们的平常心。在法门上、在生活当中去了生死,不要离开人间的现实生活另外再找一个什么道,再找一个什么了生死的方法;在你的现实生活当中就是道,就是了生死。


药师法不离世间法,通过世间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以为研究,会通佛法大小乘、显密教以为研究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,是圆通显密,教人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。《药师经》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经典,他与四大佛教还有五行的联系如下表所示。


四大

(佛教)

五行

(中国传统文化)

药师法


法是生命的现实

土、金

色法

心法

息法


二问:“药师法从何而来?”

在前文提及,药师法门在东晋的时候就传到中国来了,一直没有间断过。东晋时帛尸梨密多罗把《药师经》译成汉语,而使《药师经》在中国流传。


药师法门是根据《药师经》建立的,中国药师法从隋唐以后是作为单行法传的,我国汉传佛教药师经典自《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》以来,《药师经》共有五译:


第一译本,是从印度梵文翻译成汉文的译本,那时候经的名字叫《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》;

第二译本,《药师琉璃光经》一卷;

第三译本,《佛说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》一卷;

第四译本最流行,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,由唐玄奘法师翻译;

第五译本是最完整的译本,《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》,由义净三藏法师翻译。


藏传佛教一样有《药师经》,藏传佛教称《药师经》为医方明,密教有两部很完整的大法,传法灌顶,现在的四川、青海那一带藏传佛教寺庙里还有些讲《药师经》的经本,好多附带讲西藏藏传佛教的药方。


大概在民国二、三十年的时候,太虚法师在宁波阿育王寺讲过一次《药师经》,后来台湾印顺法师也是在举行药师法会中讲过《药师经》,大德吴立民(下称“吴老”)作为唐密大德在药师法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,多次讲法中都阐述了自己对于药师法的观点。


吴老认为研究药师法,了解它从何而来,做何解是一个方面,但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发掘药师法门关于人体生命力、生活力、智能开发、心理、生理治疗等的积极意义,任何药师的法喻、物语都归到色法、息法、心法上来,都回归到人体上来,都归到万物皆备于我,反求诸己上来,故曰反身而求,乐莫大焉。


三问:“药师法有何殊胜?”


佛教将人所有的问题归结为生死问题,释迦牟尼佛就是为教会世人了生脱死而来到人间的,不论是显教修禅定所提色、息、心法,还是密教所言的脉、气、明点,都强调正知正见、圆融二世,能修者人,人为色息心之一具;所修者人,而人又为贪嗔痴之一体;转贪嗔痴之一体为戒定慧之一体,转色身为琉璃光身,又在此色息心之一具,故禅修定法,总不外色法、息法、心法三门。


药师法的殊胜在于它的法门。


佛法禅定,八万四千法门,摄之不外如来禅、祖师禅、秘密禅三大类。如来禅较侧重息法;祖师禅较侧重心法;秘密禅较侧重色法。如来禅为破惑证真之禅;祖师禅为明心见性之禅;秘密禅为即身成佛之禅。


药师经法以大食法(消化生理)修色,解决食色问题;以安般法(循环生理)修息,解决呼吸问题;以入寐法(大脑生理)修心,解决睡眠问题;讲养生,讲在现实生活中了生死,讲在了生死中生活,讲变婆娑世界为人间净土,倡导必需做人第一,学会生活。


前文提及药师佛拿的药壶,药壶是比喻人体肉身,是指的肉体中所藏的细身、微细身、最微细身。一身七佛,七佛药师集中于一身,它们是:


“光”——光胜世界善名称吉祥王如来讲的是粗息,是口呼吸;

“无”——妙宝世界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讲的是细息,是鼻呼吸;

“香”——圆满香积世界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讲的息道圆成,是体呼吸;

“妙宝”——无忧世界,无忧最胜吉祥如来表清净色;

“法海”——法幢世界,法海雷音如来表法处色;

“善住宝海”——神变大日如来,善住宝海世界,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表神变色;

“净琉璃”——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主尊,他的妙用在心。


狭义地说,人不只一世,而是三世,过去,现在,未来;广义而言,六道轮回,报应不爽。为了解脱生老病死忧愁苦的束缚,各类法门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主张。药师法的落脚点在于资生延寿,药师法重视人身,重视肉体,在肉体上修药师定,了生脱死,来解决生死问题。


学药师经、药师定,不是要我们避世,而是入世的,修定不能违背生活的规律,不然必会毛病百出,定境怪乱,甚至走火入魔。真正学禅定的人要研究色法,只将修苦行、修不净观作为修行的一个阶段,一个必要的过程,而不是修行的归宿。


佛经说一切色法有三个意义,一个变坏、一个变碍、一个质碍,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,都不能一成不变,修药师定,修禅定的人就不应该抓住自己的色身,抓住自己的肉体,硬要他成为一种死定、顽定、冥定。如果我们这样修定,那就是在修病。


药师经一方面教我们了生,一方面教我们脱死,怎么在生活当中来了生脱死,如何在饮食、呼吸、睡觉中改造自己的命运,养成生活的好习惯来了生脱死。


药师法认为,现在世界上没有健康的人,众生的病很多,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是病,哪怕一个很健康的人,因为有烦恼,烦恼就是病。我们很多事情都在痛苦之中。佛也说“八苦”:生苦,老苦,病苦,死苦,怨憎会苦,爱别离苦,求不得苦,五阴盛苦(色受想行识在人身体里、心灵里非常旺盛,造成的烦恼)。


有病需药治,只要能够针对病的就都是药,推而广之,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,全都是治病的。药师佛法认为这个世界上无不是药,针对生理病的叫物药,治疗心理病的叫法药,治病的关键在于药和病之间能不能够对症。


药师佛法认为,人与天地不协调、不相应,违背事物发展规律,势必有病。药师佛,东方主生,药师佛法,功德建立在使万事万物在东方生长的基础上,药师佛法最大的法门,也是药师佛法殊胜之一,就是能够针对病,药能够对症,药到病除。


修习药师法,脚踏实地,随修随舍,不离不即,若即若离,亦不即不离,亦不离不即,利用色造的生、依、养、立、持五因来修定,改造大自然的规律来自我造命,由色身修定,如药师定,只要得法准确,修行时如理如量,一定可以圆满我们世法、出世法,自我造命。


药师法的本体在定,在定前,要学药师佛怎样发愿,戒定慧,以愿为戒,愿对了,然后才能修定;没有愿,就修不了定。凡欲学药师经法者,必先立药师之大愿,修药师之大定,无我为人,净心行愿。


药师经之根本在十二大愿,世人之根本端在立志,佛法修行之根本首在发愿。有药师之十二大愿,才有琉璃光世界,心大世界大,心净佛土净。


第一大愿:愿众生与成佛的我一样庄严好相。

第二大愿:开晓事业愿。

第三大愿:无尽资生愿。

第四大愿:安立大道愿。

第五大愿:戒行清净愿。

第六大愿:诸根具足愿。

第七大愿:身心康乐愿。

第八大愿:转女成男愿。

第九大愿:回邪归正愿。

第十大愿:从缚得脱愿。

第十一大愿:得妙饮食愿。

第十二大愿:得妙衣具愿。


药师法圆融世出世法,贯通有漏无漏。此三问于药师法之博大精深,仿佛恒河沙数中之微尘、烟波浩渺大海之浪花。若诸君有心学习,窃思得一偈互勉:

若正习药师法,

应从正信中来。

无有有得之得,

非无无得之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