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艺术 >

云冈石窟“落户”青岛 揭秘大佛3D打印全过程

来源: 上海洪福寺 时间:2019-08-06


采集10000张石窟照片,打印842块模型,安装3个月,最终实现云冈石窟第3窟成功“搬家”。下面,为您揭秘云冈大佛“落户”青岛全过程。


第3窟为何落户青岛?出版《云冈石窟全集》结缘


为何青岛会复制云冈石窟第3窟?这事得从一套书说起——《云冈石窟全集》。2013年,青岛出版社艺术出版部主任申尧,在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的工作室,看到了其为山西编写的《天下大同》,被云冈石窟的美深深折服。为此,申尧专程去大同会见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。“都说三句话不离本行,我和张焯院长聊到了出版物,他当时正有一个心愿,就是为云冈石窟出一套艺术集。对我们来说,云冈石窟从造像艺术到雕刻艺术,再到色彩、创意,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,所以就想着出一套《云冈石窟全集》。”就是这样一个碰撞,云冈石窟研究院和青岛传媒集团确定合作意向:打造一套与云冈有关的“真正的全集”。


对于张焯来说,打造一套全集,他有着更独特的情怀。“首先,敦煌有一套全集,但云冈没有;其次,早在上世纪50年代,日本人出了一套16卷32本的所谓云冈石窟全集,很多研究石窟以及佛教造像的专家学者,都以此书为范本。这套书活跃在研究舞台上,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啊!”对于张焯来说,这一直是他的心病。他认为如果云冈石窟有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出品的全集,就能解决“云冈石窟在中国,但研究却在日本”的问题,“这是一段云冈石窟的屈辱史,我们就是要彻底翻过这一页,打造真正的全集,不仅全面,更要系统,而且完全有条件超越日本!”


1938年至1944年,日本人在云冈石窟拍摄了5000张照片用来做全集。张焯介绍:“日本人做的所谓的云冈石窟全集,其实是隔靴搔痒。因为他们没有拍摄云冈石窟的西部和中部洞窟,几个大窟的测量没有弄完,还有洞窟内的花纹和雕刻也没有专门呈现,所以根本不能称为全集。而我们做,就要做全!”从拍照、到三维激光测绘,在3年的时间里,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宁波,带领工作人员为云冈石窟照了共计30万张照片,为即将出版的20卷《云冈石窟全集》创作了20篇集考古、雕刻纹饰、绘画、造像等内容为一体的重磅文章。出版后,这套全集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价值,都将全面超越日本。


为了出书,云冈石窟率先进行了数字化工程建设,将测绘数据、照片等信息内容建立了数据库,也因此吸引了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、北京建筑大学等专业机构的目光——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强强联手,用最前沿的3D打印技术来实现对云冈石窟的复制。青岛传媒集团相关领导知悉这一进展后,立刻敏锐地意识到,这是传承文化的绝好方式和伟大实践。恰逢该集团要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一座城市广场,为了突出这座广场的文化内涵,也为了保护好文物、利用好文物,把文物内在的精神传下去,决定在广场内以1:1比例,复原云冈石窟内的第3窟。


云冈石窟佛像落户青岛城市传媒广场的效应是巨大的。12月17日揭幕当天,参观3D版云冈石窟佛像的观众达到93000余人。“这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,我们也计划将来在展览现场设置旅游通道,发动青岛市民到大佛的故乡云冈去参观。”对此,现场见证了大佛落户青岛的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宁立新颇感欣慰:“这一创新,既是践行‘让文物活起来\\\\’,又是宣传山西的又一全新方式。借助文物复制工程,可以让青岛和山西无缝对接,将有力促进山西文化旅游转型发展。”


复制品如何做逼真?842块模型“拼”出世界第一


这件复制品,严格按照石窟内的原貌复制,一边是高达10米的主佛阿弥陀佛造像与观世音、大势至菩萨组成的“西方三圣”;一边是斑驳、风化的砂岩墙壁;而中间两根立柱,上面洞龛内还有一尊尊小型佛造像。


复制云冈石窟第3窟,需要进行七道以上的工序。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刁常宇表示:这样的复制技术,要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多图像三维重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,重建云冈石窟第3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;而后,通过引入国内自主研发的高精度3D打印机,通过计算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3D打印铸模技术,复制文物本体的所有细节,达到文物材质以及色彩纹理上的高精度还原;最后,为了确保与文物本体的质感一致,还要使用机械拼装、泡沫填充、拼缝处理、喷砂上色等工艺,最终才能形成原尺寸、高保真的石窟复制品。


简言之,先要对洞窟进行数据采集,从不同位置、不同角度进行激光三维扫描,然后针对这些照片成立三维数据库,输出一个准确的模型,最后通过3D打印的机器打印出来。刁常宇介绍,因为洞窟体型巨大,打印机都是特制的,“我们用的打印机也是国内自主研发的,足足用了20台打印机,打印了一年之久。”


拼装好后,还有最重要的工作——还原洞窟和大佛造像的真实感。“因为体量大,还得加固;为了体现真实感,还要上色,这些都是非常考验技术的工序。”刁常宇介绍,在青岛城市传媒广场内组装这尊大佛的洞窟,花了3个月的时间,用了10吨支撑的结构件,而最关键的环节是上色。


刁常宇说:“市面上的彩色打印技术都很单一,它只能确保物体形制上类似,却无法保证一模一样。云冈石窟距今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,那种沧桑感,以及砂岩被风化的颗粒感、斑驳感要准确地体现出来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对复制品进行砂岩涂色,这是一种特制的涂料,假如观众近距离欣赏复制品,都能以假乱真,以为那就是砂岩打造的石窟。也正是如此,会让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。”


复制出的石窟整体长17.9米、宽13.6米,主佛高10米,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。而在这背后,也请大家记住这组数字:采集10000张石窟照片,打印了842块模型,安装了3个月,最终实现了云冈石窟成功“搬家”。


未来还有哪些大动作?提出新课题,让石窟“闯天涯”


云冈石窟第3窟成功落户青岛,不但创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,宣告了山西文物“活”起来的朝气和软实力,其彰显的价值,是山西文化走出去、闯市场的有益探索。


云冈石窟和武汉大学、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、北京建筑大学等机构,集成全国的技术人才和力量,正在对国内大型石质文物数字化制定行业标准。也正是其成功实践,吸引了龙门石窟、四川大足石窟等知名文博单位的目光,有意将此进行推广,从而惠及更多的文物部门。


而对于云冈石窟而言,前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,目前他们仍然在继续进行新的石窟复制工程,包括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复制第12窟,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复制第18窟。“前几天,北京建筑大学开了个论坛,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看到了正在拼装的第18窟,喜欢得不得了,专门在复制品前拍照留念。”张焯非常自豪,因为敦煌研究院曾经率先实践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,这回见到云冈石窟的3D打印成果后,赞不绝口,深深叹服,这是对云冈最为荣光的一种肯定。


虽说云冈石窟第3窟成功入驻青岛,但张焯却并不满足,他提出了新的课题,“能不能把打印技术升级,把3D模型积木化?”很多人认为他在开玩笑,在挑战高难度。但是在他看来,之所以这样设计,就是希望能带着这些方便拆装的积木化石窟,更加顺畅地“闯天涯”,不仅让云冈石窟走遍全国,甚至有朝一日走遍世界,向世界展示云冈石窟,展示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