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艺术 >

“可移动的敦煌壁画”——水陆画

来源: 上海洪福寺 时间:2019-04-15


水陆画是一种传统宗教绘画,是中国古代寺庙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,起源于三国时期,自金代至元、明、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,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,是"三教合一"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文化现象。


水陆法会的目的是普度众生,因此被超度者需要覆盖各个人群。然而,与超度者们按位置排列类似的是,这些被超度者也会根据他们的群体和级别来进行绘制。每个群体前都会有神灵引导,有秩序地排队接受超度。


明清时期的水陆法会,是佛教中盛大的宗教仪式之一。举行一期水陆法会,少则7天,多则49天。由于水陆法会中需要供养法界诸佛、菩萨明王等众多神明,因此,相应的“沟通媒介”也就必不可少。换而言之,僧人们需要借助一些绘制有神明的图像来使得神灵“在场”。


而这些在水陆法会上使用,并绘制有佛菩萨及神明像的绘画,也就是通常被称作的“水陆画”。


我国水陆画的形式有轴画、壁画、雕塑等,水陆画可以以单幅形式进行组合,或者在一整幅作品中完整描绘整个道场。单幅的水陆画主要绘制的是“超度者”,即法界诸佛、菩萨明王及其他神明。完整形式的水陆画则会同时画到“超度者”和被“超度者”,并更加具体地展示法会的全过程。


水陆画多时可有100幅或120幅,少时也有32幅成72幅。根据神灵身份品级不同,又有上堂、下堂之分,卷轴画在法会时期悬挂,悬挂也是按身份品级不同分别挂于上堂或下堂,装裱的画轴镶边多分上堂与下堂,分黄绫与红绫。 


上堂所用的水陆画,有佛像、经典像、菩萨像、缘觉像、声闻像、各宗祖师像、印度古仙人像、明王像、护法鬼神像、水陆撰作諸大士像。


下堂所用的水陆画,有诸大像、山岳江海諸神像、儒士神仙像、诸种善恶神像、阿修罗像、种种鬼像、阎罗王及鬼卒像、地狱像、畜生像、中阴众生像、城隍土地像。


每幅的绘法章法虽不一定,人物可分可合,亦可多可少,但每幅的画法都有一定的规矩,仍保持着唐宋的遗法。


水陆画主要运用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法,在人物的造型、勾线、设色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技巧,是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珍贵遗产。在色勒,渲染十分细腻,毫发入微,工稳谨严,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得十分精致,用色十分丰富,敷彩浓重,富丽堂皇。由于与敦煌壁画的风格极为相似,被学者们称为“可移动的敦煌壁画”,在中国宗教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

水陆画是中国汉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。直观宣讲佛法,传播佛教与佛教教义。不仅反映佛教与民间的融合汇通,以及民间文化的发展演变,更为重要的是,它最终显示的是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。